English

一切都要服从发展大局

——学习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体会
2000-11-14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对实施我国现代化发展第三步战略做出了具体的部署,确定了我国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发展目标和重要任务,描绘了进入新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壮丽蓝图。全会提出“十五计划”的主题是发展,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这是党中央正确估量国际国内形势做出的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决断,对于我国在新世纪的现代化建设开好头、起好步,开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入贯彻五中全会精神,把思想统一到发展这个时代主题上来,凝聚力量,开拓进取,加快发展步伐,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是邓小平提出的、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系统阐发的一个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科学命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长期指导思想,也是改革开放20年来我们的一条基本经验。邓小平把发展问题提到了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解决中国的所有问题、得到人民拥护、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高度,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他提出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如果经济发展老是停留在低速度,生活水平就难以提高……这不只是经济问题,实际上是个政治问题。”“发展问题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的生死,还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人心向背”。在这一重要思想的指导下,二十多年来,尽管国际国内都发生过不少重大的事件,但是我们党始终把发展放在首要的地位,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从而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大大提高了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大大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实践证明,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解决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如果生产力发展的慢,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就很难解决,人民群众要求改善生活的愿望就难以满足,国家就难以实现长治久安。“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是我们必须要更加牢固树立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

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说,发展始终是目的,是关键,是根本任务,是当代中国的首要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世纪之交,国内国际形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形势逼人,国际竞争更加激烈,我们不加快发展,就会落后。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这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今后五到十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对我国新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面对国内现代化建设的艰巨任务,只有加快发展,才能实现综合国力的跨越式腾飞,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才能顺利实现中国现代化“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所以,能否紧紧把握发展这个主题,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中华民族在新世纪中能否掌握历史的主动权、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江泽民同志多次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把主要的精力要放在抓战略问题、全局指导和宏观决策上,不要事无巨细,眉毛胡子一把抓。把全局性的大事抓住了,抓好了,纲举目张,工作就能做得更好。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来说,发展就是带有全局性的、战略性的大事。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从总揽全局的高度来认识发展这个主题,服从和服务于发展这个大局。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我们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各方面的任务相当重。克服困难,完成任务,把我们的事业进一步推向前进,归根结底要靠发展。我们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我们在前进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风险。形势越复杂,任务越繁重,斗争越尖锐,就越要坚持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基本纲领,坚持发展这个主题,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坚定不移地为实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目标和总任务而不懈奋斗。不论发生什么事情,这些基本的东西都不能变。这就是我们的主心骨。有了这个主心骨,我们就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真正做到抓住机遇而不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因循守旧。我们要按照五中全会的要求,把思想统一到发展这个时代主题上来,各种思想认识都要以“三个有利于”为衡量的标准,各项工作都要紧密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紧密围绕发展这个主题来进行,始终服从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从于、服务于发展这个主题。

突出发展问题,一切工作服从发展的大局,强调在加快发展的问题上统一思想认识,就是要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坚定性和自觉性。改革是社会主义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根本途径与动力。不改革,不进行体制创新,很多问题的解决就没有出路,加快发展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继续推进改革,难度会更大,工作会更复杂。但为了实现发展目标,我们绝不能有畏难情绪,必须拿出一往无前的勇气,毫不动摇地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突破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迈出实质性的前伐。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深的情况下,任何国家要加快发展,就必须自觉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近代以后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痛失发展机遇。历史的教训说明,中国要发展、要进步、要富强,就必须对外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科技、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先进成果。开放会使我们面临诸多挑战,会遇到种种风险,但封闭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为了实现加快发展的目标,我们必须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进一步推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使我们的对外开放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改革开放是富国强民的必由之路,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不动摇,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动摇。与此同时,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任何改革都要进行利益关系的调整,不可避免地会触及一部分人的利益。服从发展大局,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为加强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

近年来,辽宁省始终按照中央和江泽民同志的要求,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指导思想,紧紧抓住发展这个主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使辽宁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由于国有企业是全省经济的支柱,在全省经济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把搞好国有企业作为辽宁经济工作的重点,集中精力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这不仅关系到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社会稳定,而且关系到全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不仅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通过全省广大干部职工的努力,我省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基本上完成了国企三年改革与脱困的目标,带动了全省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九五”期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经济总量迈上了新台阶,各项事业取得重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为实施“十五计划”,迈向现代化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切服从于发展的大局,就要按照中央确定的新的发展思路,实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两个根本性转变。世纪之交,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面临着新环境、新趋势,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困难和问题。这不仅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发展策略提出新要求,还要求我们在发展的思路、发展的模式、发展的方法和措施上有所开拓、有所创新。江泽民同志指出:“进入新世纪,发展要有新思路,发展是硬道理,是新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题。”实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两个根本性转变,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新世纪之初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思路。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变化的综合过程。为了适应新阶段经济的发展,就必须有一个能更好发挥各种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型经济结构。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观念上有一个大的转变。在长期的消费品供不应求情况下,人们习惯于向扩大建设规模要速度,把增长速度等同为经济效益和经济发展,盲目追求建设规模和增长速度,忽视结构优化、技术创新和产品竞争力的提高。针对新的发展阶段的要求,发展观念要从上项目、保速度,转变到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升级方面来;要从填补消费需求的空白,转变到提高产品竞争力,努力扩大市场占有率方面来。我们要坚持以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特别是要着眼于解决长期性的结构问题,以形成一个能更好地发挥各种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型经济结构。

一切服从于发展的大局,开拓发展的新思路,还要坚持科学的全面的发展观,进一步确立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并举的指导思想。发展不仅是指经济的增长,还包括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科技教育及各类文化事业、社会保障、社会秩序、政治秩序等的全面进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是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轮子”,两者如不能同步发展,一快一慢,既可能制约经济发展的步伐,也可能出现社会的不稳定。经济发展差距决定和影响社会发展的差距,但社会发展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也反过来影响经济发展差距。因此,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不能单纯追求GDP的增长,而是使人口、经济、社会、环境等协调发展。但是,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并不是自动形成的,我们要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政策,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推动和相互作用。

展望新世纪,我们感到任务十分艰巨,责任十分重大。我们要认真学习和贯彻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结合实际,埋头苦干,奋发进取,以新的姿态、新的面貌、新的思路,加快发展的步伐,在发展中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努力开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局面,确保新世纪的现代化建设开好头,起好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